天津市寶坻區黃莊洼科學育種 收獲中國糧
大田網 時間:2019/9/25 來源:天津廣播電視臺 閱讀數:360
水稻2

種子是農業的基礎,更關系到糧食安全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,我國育種事業實現了飛躍發展,從經驗育種到科學育種,保證了中國飯碗裝中國糧。
寶坻黃莊洼是天津的糧食主產地,新中國成立后,這里開始種莊稼,高粱、玉米、水稻,都是大田里的主要作物。村民蔣玉書回憶,當時“家家種地,戶戶留種”。雖說一畝水稻的產量只有200公斤左右,可大伙還是會勒緊腰帶,把成色最好的谷粒留下,作為來年的種子。
民以食為天,農以種為先??衫系钠贩N連年種植,抗病和產量都在逐年下降。1978年,國家頒布《關于加強種子工作的報告》,要求各地抓緊把種子公司和種子基地建立起來,迅速健全良種繁育推廣體系。
隨后,天津開始新品種的研發繁育,“津稻1187”小組也在那時成立了。
王玉璽和同事在千萬株稻穗里,尋找最合適的雜交組合。每年十一、二月,結束了北方水稻培育后,育種人員還要馬不停蹄趕到海南南繁基地,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氣候,給水稻繁育加代,縮短繁育時間。
經過近10年的反復試驗,“津稻1187” 最終繁育穩定。高產量、高抗病性,也保障了一年又一年的好收成。
不僅是“津稻1187”,在袁隆平等育種人的努力下,我國在雜交稻上也在不斷突破,如今畝產量已經超過1100公斤,良種的保障,使我國用占世界7%的耕地,養活了22%的人口。
從追求高產,到追求品質,如今,人們對糧食口感的要求越來越高,這也成為育種的新方向。來到天津市水稻研究所寶坻育種基地,遠遠就能聞到一股稻香。100多畝的試驗田里,種植著上萬個水稻實驗品種,每個地旁邊都有一個二維碼,記錄著它的親本、特性等相關信息。
如今,蘇京平和同事們接過了科學育種的接力棒。為了支持新品種繁育,天津市還撥款,支持建立起現代化分子試驗平臺,讓育種研發如虎添翼。過去大米口感好不好,只有種成糧食才知道,現在技術人員在苗期,甚至是一粒種子,就可以通過基因檢測,挑選最優的搭配方案。
中國人碗里裝中國糧,靠的是中國的種子,靠的是科技支撐。目前,天津正在海南省樂東縣南繁核心區建設科研育種基地,規劃總面積460畝,總投資1800多萬元。未來天津的新品種選育還將進一步提速。
版權與免責聲明
①本網注明“稿件來源:大田作物網(Agrodt.com)”的所有文字、數據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“大田作物網”(Agrodt.com)所有,任何企業、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。凡經本網協議授權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大田作物網(Agrodt.com)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②本網未注明“稿件來源:大田作物網(Agrodt.com)”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“稿件來源“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稿件來源:大田作物網(Agrodt.com)”,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。
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,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,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“大田作物網”(Agrodt.com)聯系。